伪造离婚协议书犯法吗 (一)

答伪造离婚协议书是犯法的。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解答:
违反《婚姻法》原则:按照《婚姻法》中的有关规定,离婚协议应当遵守双方当事人自愿离婚的原则,并且在子女抚养、共同财产的处理等问题上达成一致的处理办法。伪造离婚协议书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
隐瞒和欺骗行为:伪造离婚协议书往往伴随着隐瞒对方或欺骗相关机构的行为,这也是违法的。例如,隐瞒对方转移夫妻共有财产等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法律程序要求:夫妻双方达成离婚协议后,应当直接到民政部门进行离婚登记,并对离婚协议书进行备案。伪造离婚协议书显然无法完成这一法律程序要求。
法律依据: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办理离婚登记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共同签署离婚协议书,并作为办理离婚登记的必要证件和证明材料之一。伪造离婚协议书显然违反了这一法律规定。
综上所述,伪造离婚协议书是犯法的,不仅违反了《婚姻法》和《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还可能涉及隐瞒和欺骗行为,因此应受到法律的制裁。
假离婚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二)
答假离婚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离婚可能被宣告无效:
如果虚假离婚的双方当事人均未与第三人结婚,其离婚行为可以被宣告无效。这意味着,双方原本基于虚假意愿达成的离婚协议在法律上不具备效力。涉及法院调解书的再审可能性:
若虚假离婚当事人系在人民法院骗取离婚调解书,且能提供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属实的,应当启动再审程序。再婚有效性确认:
一旦虚假离婚当事人中的一方或双方已经与第三人结婚,原虚假离婚应被承认有效,且此时虚假离婚当事人请求宣告虚假离婚无效的权利将消失。这意味着,即使离婚是虚假的,但再婚行为将受到法律保护。重点内容:虚假离婚行为不仅可能导致法律上的无效宣告,还可能引发再审程序,且一旦涉及再婚,原虚假离婚将自动获得法律效力。因此,夫妻双方在考虑离婚时应基于真实意愿,避免虚假离婚带来的法律风险和后果。
欺骗手段离婚属于什么行为 (三)
答欺骗手段离婚属于犯法行为。
只要符合诈骗条件的,就构成犯罪。当事人一方在自身无履约能力或虽有一定履约能力的情况下,自订立合同起,就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而是想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履行合同。在骗取对方履行合同之后,非法占有对方履行的钱或产品,而自己却不再履行合同,使对方造成重大损失。欺诈离婚指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离婚的真正目的,采取欺诈手段向对方许诺先离婚后再复婚,以骗取对方同意暂时离婚的行为。
解除婚姻关系的主体是婚姻当事人。解除婚姻关系体现的是当事人的意愿,只能当事人本人进行。但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配偶有虐待、遗弃等严重损害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益的行为的,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可以依照特别程序要求变更监护关系,变更后的监护人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解除婚姻关系应当符合法定的离婚条件和程序。婚姻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的离婚协议,或者在婚姻当事人所在单位、群众团体、居民(村民)委员会、基层调解组织等有关部门主持下达成的离婚协议,都不产生离婚的法律效力。当事人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离婚手续,否则不发生离婚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二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
(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假离婚触犯法律吗 (四)
答法律主观:
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假离婚的行为进行规范,因此假离婚不犯法,一般来说也不用承担法律后果。实践中,假离婚行为的出现大多是出于规避“限购令”以满足购房条件,或为获取拆迁收益而“假离婚”,或者是转移资产、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等。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并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登记。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和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八条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离婚,并已经对子女抚养、财产以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明白伪造离婚协议书犯法吗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泰豪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