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怎么规定 (一)

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怎么规定

贡献者回答劳动争议诉讼时效的规定如下:

基本时效为一年: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此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特殊情况下的时效不受一年限制: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期间的限制。但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仲裁申请。

时效中断与中止:

中断: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中断时,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中止:如遇不可抗力或有正当理由,当事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申请仲裁,时效中止。中止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诉讼期: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属于民事诉讼还是行政诉讼 (二)

贡献者回答一、劳动争议诉讼的性质

劳动争议诉讼属于民事诉讼范畴,而非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起诉权利,对符合条件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法院应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二、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三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三、劳动争议经济赔偿金的适用情形

1. 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是主动提出方。

2. 劳动者在以下法定情形下即时解除劳动合同:

-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劳动者条件的;

-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

-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有什么区别 (三)

贡献者回答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在性质、依据、原则、程序、审限、效力、收费和当事人称谓等方面存在差异:

1. 性质差异:劳动仲裁具有行政和司法双重特征,而劳动诉讼则具有最终的司法裁判权。

2. 法律依据:劳动仲裁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诉讼则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

3. 原则差异:劳动仲裁遵循先行调解、少数服从多数、及时处理的原则;劳动诉讼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4. 程序差异:劳动仲裁通常只有一审程序;劳动诉讼包含一审和二审程序。

5. 审限差异:劳动仲裁的审限为立案之日起60日内,特殊情况可延长至90日;劳动诉讼一审普通程序为六个月,简易程序为三个月,二审程序为三个月,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延长。

6. 效力差异:劳动仲裁裁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执行;劳动诉讼判决为最终判决,具有法律效力。

7. 收费差异:劳动仲裁的受理费为全国统一标准的10元;劳动诉讼的受理费标准为50元,败诉方承担。

8. 当事人称谓差异:劳动仲裁中,当事人称为申诉人、被申诉人、第三人;劳动诉讼中,一审阶段的当事人称为原告、被告、第三人,二审阶段则称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第三人。

差异体现了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在处理劳动争议时的不同特点和程序。

对于劳动诉讼,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泰豪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