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

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问题,而近十年在中国显得特别突出。从2003年的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起,广州市白云区劣质散装白酒事件、“陈化粮”事件、 “苏丹红事件”、“孔雀石绿事件”、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 “三鹿”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韭菜事件、人造“新鲜红枣”事件、“毒豇豆事件”、“假葡萄酒事件”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年年发生、接踵而来,三聚氰胺超标奶粉多次幽灵重现,使用“地沟油”加工食品、使用双氧水或硫磺加工漂白食品、水产品养殖添加激素或抗生素等等恶招屡禁不止,在国家针对性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2007年)近四年、实施《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两年的2011年仍相继曝出“染色馒头事件”、“宜昌毒生姜事件”、“毒豆芽事件”、“一滴香事件”、“瘦肉精火腿肠事件”、“水玻璃碱水面”,今年4月份发生的“毒胶囊”事件,现已逮捕13人、刑拘54人,全国公安、司法全面介入,加大力度追查,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食品怎么了?中国的食品安全的症结何在?人们——包括媒体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往往先大骂某些食品制造商黑心无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话锋一转就开始骂监管部门监管缺位、渎职失职、“马后炮”监管。制作伪劣有毒食品的商家固然是罪魁祸首,监管部门自然也要负监管责任,而食品安全的深层次原因却并未被细究。

请。

海淘懵了,这些进口食品竟存安全风险! (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在增加。然而,国内频繁出现的地沟油、瘦肉精、毒奶粉等事件让人们更加倾向于购买进口食品以确保安全。

但最近,一些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让海淘爱好者们感到震惊。据报道,欧洲进口的鸡蛋中被检测出高浓度的杀虫剂氟虫腈残留。这种农药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短期摄入可能影响神经系统,长期摄入则可能损害肝脏、甲状腺和肾脏。

更令人担忧的是,英国一家连锁超市出售的部分自制猪肉产品被检测出含有戊型肝炎病菌。这种病菌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而消费者可能已经受到感染。

此外,海淘洋奶粉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报道指出,一些满月的婴儿食用了海淘来的洋奶粉后出现严重胆道堵塞的症状,需要住院治疗。

这些事件提醒我们,虽然进口食品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安全,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消费者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关注食品安全信息。

总的来说,海淘食品虽然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消费者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需要理性对待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我的辩题是:食品安全问题是道德问题。对方的辩题是:食品安问题是管理问题。求解答,最好原创的 (三)

从地沟油到瘦肉精,从有毒奶粉到染色馒头近年来频频暴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意味着我国食品监管遭遇了空前的“道德难题”。从选择营养与美味,滑落到担心卫生与安全,消费者的信心直线下降,对食品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质疑却随之上升。一些食品生产与销售者的无良行为,陷入民意与舆论的持续围攻,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的“马后炮”和“养鱼执法”,则受到监管不力的广泛批评。

当下食品监管的困难局面,堪称众多监管领域中社会矛盾积累与激化的标本。经济、政治的转型,使得社会利益日趋分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对抗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仅仅以道德维系食品安全秩序,必然陷入规则混乱、道德失守的危机。其后果就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丧失基本道义的厂商,以及脆弱的政府监管,使食品消费失去基本的安全保障;而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嗜利企业流淌的“非道德的血液”,则成为突出的监管难题。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大规模的道德谴责,显示了社会的普遍焦虑。不过,如果无视各个利益主体的正当化权利,仅仅局限于道德判断,实际上掩盖了公民社会个体权利这一价值基础,隐藏了个人权利、厂商义务、政府责任的法治化判断。简单化的道德谴责,只会不断累加社会矛盾,消解社会信任,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还在于适应社会转型的形势变迁,创新政府监管体制,确立外部监管下的法治化秩序,以此调处多元的利益诉求及其边界。唯有建立民主的、法治的监管体制,使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各个主体置于权利本位的、法治的规则体系内,而不是仅仅诉诸于道德评判,或一味奉行整肃、维稳的简单管理思维,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应将保障公民权益作为食品监管体制的核心原则,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责任制度。食品生产流程漫长,因此,政府的食品监管及食品企业的安全责任应覆盖从田间到餐厨的每一个环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与外部监管失灵有关,一旦放任生产者内部检测——如“三鹿奶粉”曾经拥有的免检待遇、陷入“瘦肉精”风波的双汇集团自称实行“最严格”的内部监测,或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行区别化监管——如针对特定群体的“专供”“特供”商品以及输港澳食品等均实行更为严格的检测,食品生产者的责任沦陷就难以避免。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在意大利,每一头奶牛都要获得许可和身份编号,即使是采取分散养殖生产的模式,仍然可以实现有效的源头监管。

其次,应基于公民健康安全权益的可保障性,设计食品监管体制,监管机构必须有统一集中的权力,从而保证其不仅有监管能力,也有明确的法定责任。由于部门利益等因素,当下的食品监管实行多部门分散分段管理,监管权力的分散,也必然导致监管能力和法律责任的分散,这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内地输港澳食品保持极高合格率,原因之一是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管部门监控整个食物链安全,这种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为何不能推而广之?

最后,要保证监管体制有效,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仅要具有监管的能力、职权、责任,还要有监管的意愿、动力和态度。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应在监管理念和制度方面回归常识,保持对常识性价值的认知和尊重,向社会大众开放和沟通,实行机构体系和监管行为的民主化、平等化。如此,民众吃上放心食品才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既是一个“道德难题”,更是一个“体制问题”。

最近几年由于食品不安全所引发的大事件 (四)

2005年2月,在英国最大的食品制造商第一食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中发现了被欧盟禁用的苏丹红一号色素。不到1个月,苏丹红事件席卷中国。4月 湖南省卫生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标识名称为“正蒙牌黄金搭档婴儿奶粉”的产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符合有关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已导致当地一名婴儿接受入院治疗并诊断为营养不良。5月底,浙江省工商局公布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20040921批次碘含量超标。7月25日,新产薯片冒怪味,调查发现食品包装袋残留苯超标,质监部门历年来对食品包装袋抽查的合格率仅半数左右,其中有的奶粉袋居然苯超标10倍。8月,福建、江西及安徽等地出口的鳗鱼产品,被验出含有孔雀石绿,国家质检总局首次下令全面回收,数日后香港更发现多种淡水鱼含有孔雀石绿,中国因此禁止所有淡水鱼出口到香港。8月18日,江苏维维乳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被查酵母菌数严重超标。上海出现“人造奶”,破皮鞋竟拿来制“牛奶”。香港出现至少19人因吃烹制的新鲜带子而中毒入院。随后广州也有15人因进食了毒带子“中招”、广西一民工食用毒带子后身亡。广州本地带子销量大跌,酒楼紧急封杀毒带子。2006年2月6日,麦当劳承认在美国企业出售的麦当劳薯条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6月,北京第一例食用福寿螺导致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确诊。截至8月21日,北京市卫生局统计,全市确诊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达到70例。7月,中央电视台曝光湖北武汉等地的“人造蜂蜜”事件。造假分子还在假蜂蜜中加入了增稠剂、甜味剂、防腐剂、香精和色素等化学物质。7月18日,不法分子用淀粉勾兑出营养元素严重不合格的中老年“空壳奶粉”,这些标称“东方牌”和“宝元牌”的劣质奶粉甚至砷元素严重超标。8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卫生局在某油脂厂内查扣原料油38600公斤、成品油5300公斤。经台州市和浙江省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样检测,猪油中酸价和过氧化值严重超标,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检出内含剧毒的“六六六”和“滴滴涕”。8月,媒体曝光南京某沸腾鱼乡将掺有客人的口水、收桌扫进去的剩渣、纸巾、甚至还有烟头的油,简单过滤后再给人吃的“口水油”沸腾鱼事件。9月,一批来自浙江海盐县瘦肉精超标猪肉和内脏导致上海9个区336人次中毒。11月,阳江市工商局在辖区7大农贸市场抽检发现,九肚鱼样品全部含有禁用防腐剂甲醛,有的含量mg/kg高达119.6,超标10多倍。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11月17日,上海市公布了对30件冰鲜或鲜活多宝鱼的抽检结果,30件样品中全部被检出硝基呋喃类代谢物,部分样品还被检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多种禁用鱼药残留,部分样品土霉素超过国家标准限量要求。2007年4月12日,“龙凤”、“思念”速冻食品检出致病菌。台湾“卫生署” 表示,从昆山阳澄湖水产公司进口的大闸蟹验出含禁用致癌物质硝基喃代谢物。已经检验出3000多公斤“含有禁药”的大闸蟹。4月,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公布,在化验的15个白饭鱼样本中,9个含有甲醛,分量为每公斤含160毫克至620毫克。菲律宾宣布,抽查市面多款中国食品样本后,发现其中四款食品含甲醛等有害物质,其中包括上海冠生园公司生产的大白兔牛奶糖。5月23,香港消委会与食物安全中心在样本检测中发现,“肯德基家乡鸡脆薯格”、“麦当劳中薯条”中均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11月,台湾著名食品企业味全食品一批婴儿配方奶粉被检验出含有致病菌阪崎肠杆菌。2008年日本毒饺子事件。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引发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 人造“新鲜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着色和着味。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自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17 19:17

近年来,我国进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劣质奶粉、“苏丹红”辣酱、毛发酱油、石蜡火锅底料、瘦肉精、毒大米、地沟油……“问题食品”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果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商务部《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上市食品安全状况逐年好转,但食品安全仍存在超标、法律法规缺失、检测及环保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问题,正在沉重地打击人们的饮食信心……中国的食品怎么了?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本篇文章将持续更新2009年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大家能够有个清醒的认识:一、多美滋婴儿奶粉问题起因:浙江多省63名婴儿在饮用多美滋婴儿配方奶粉后出现肾结石的症状。 进展: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上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与2009年2月11日开始对2008年9月14日前生产的“多美滋”奶粉的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最后确认只是虚惊一场,经相关部门查实该奶粉并无质量问题。疑问:那这63名婴儿是因何而得肾结石的? 二、蒙牛特仑苏OMP奶 起因:蒙牛特仑苏OMP牛奶由于添加安全性不明物质OMP,它是蒙牛于2006年宣布与某机构联合研发,从牛奶中发现的一种微量存在的天然活性牛奶蛋白。蒙牛声称,这种OMP蛋白对人体骨密度提高和促进骨骼合成代谢具有独特机理和功效。但在中国对OMP的安全性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进展: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于2月11日通过其官方网站,对蒙牛牛奶产品添加OMP一事做出正式回应称:“目前国家正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对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物质的安全性,质检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对研究结果,将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结果:卫生部质检总局等国家六部委组织认定,饮用特仑苏OMP牛奶没有健康危害。 反思:对于食品行业,为什么企业可以在产品中随意加入未经检验添加剂? 三、韩国的好丽友食品、海太饮料 起因:韩国的好丽友食品、海太饮料等6家生产商生产的食品和饮料由于使用了可能含有三聚氰胺的西班牙产的食品添加剂,相关食品已被下令召回。 进展:据好丽友食品的相关人士说,国内北方市场产品均是河北廊坊生产基地生产的,而上海等南方市场的产品均是上海青浦生产基地生产的。国内产品的原料采购与韩国总部是完全独立的,大部分都使用国内原料,奶粉全部从法国、新西兰进口

三鹿事件盖棺定论

1.三鹿事件盖棺定论

时间:2009年1月22日

入选理由: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事件,对奶制品行业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空前劫难,“三聚氰胺”一时间成为坊间最火爆的流行语。这个不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词语成为事件的绝对主角,一经披露,便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任危机。

事件回放: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当年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此后,全国陆续报道因食用三鹿乳制品而发生负反应的病例一度达几百例。2008年12月23日,河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该公司董事长田文华最终被判无期徒刑。2009年1月22日,三鹿事件最终宣判,尘埃落定。

点评:备受关注的三鹿奶粉赔偿事件因三鹿破产程序被裁定终结而画上句号。这一结果引起了结石患儿家长们的强烈反应。不少人认为,将受害最严重、最广大的一个群体排除在赔偿执行之外有失公平。企业可以破产,但企业的非法行为导致的社会责任不能因此一笔勾销。当企业以非法手段侵害消费者健康权益时,就必须将赔偿责任放在首位,这才是对生命健康权的尊重,这也有助于企业从业者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我们回顾三鹿案件的始终,相对于强调企业的良心与监管的失责之外,最牵动人们内心的无疑是那些结石宝宝。可以说,三鹿可以倒掉,但国家、司法以及社会救济不可缺失。

3.“毒餐具”再现餐桌

时间:2009年4月14日

入选理由:2009年4月12日,因使用国家禁用的工业用料——尿素甲醛树脂生产仿瓷餐具,一批企业被央视曝光。用这种工业材料制成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会变成名副其实的毒餐具。

事件回放:2009年4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自通知发出起到5月15号,要针对仿瓷餐具的加工和生产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全国执法大检查。央视曝光的一些企业所使用的国家禁用工业用料——尿素甲醛树脂,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遇到水会溶解,释放出甲醛,而甲醛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所有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必须获得工业生产许可证才可以生产销售。然而截至2009年3月,全国只有30多家企业获准生产,九成生产企业仍旧“无证经营”,仍在用禁用材料生产。甚至一些获得许可证的企业也在使用禁用原料继续生产。

点评:同“毒奶粉”事件一样,在此次“毒餐具”事件中,整个行业也爆出了潜规则。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用“密胺”、“三聚氰胺”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类似“仿瓷餐具生产企业九成‘无证经营’”、“餐具违规使用有毒原料”等帖子让人看了触目惊心。实际上,仿瓷产品的主要成分本应是三聚氰胺。但用三聚氰胺制造一个仿瓷产品的成本是10块钱;而用另外一种树脂——尿素甲醛树脂,则成本只有4块钱,甚至更低。又是一个典型的利益驱动暗黑结局。然而,看着市场上仍旧踪迹可寻的毒餐具,仅有“检查”的“通知”,是远远不够的。餐具质量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和安全,特别是婴幼儿的健康,更不容忽视。

2010食品安全大事件扫描

毒豇豆: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2010年1月,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地沟油:“打而复生”、禁而不绝

2010年3月,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油脂约2200万吨,其中约330万吨成为废弃油脂。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伪紫砂:利益驱使“变身”要价

2010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市面上热销的紫砂煲,其紫砂内胆不含紫砂,只是普通陶土加化工原料染色而成。这些几元到几十元的陶土内胆,经过厂家加工包装,成了“天然养生”的紫砂煲,以每个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漂白蘑菇:小学生考验大政府

2010年7月,北京小学生张皓通过科学实验对食用菌进行了荧光增白剂检测。 11月底,“小学生调查蘑菇九成被漂白”等报道见报,成为社会热点事件。 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对北京市场销售食用菌荧光增白物质专项监测情况,称样品监测合格率为97.73%。小学生与政府部门调查结果的巨大反差引发公众质疑。

毒奶粉:“借尸还魂”三度重来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卷土重来”: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一批送检的奶粉样品中,检验出三聚氰胺超出限量值标准。青海公安机关根据甘肃省提供的线索,协助质监部门对东垣乳制品厂问题奶粉进行了查封。警方查明,在这家乳制品厂发现的约38吨问题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本报综合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泰豪律网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就拿食品安全来说吧这些年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少吗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瘦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