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资诈骗罪概述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详解
- 两罪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相关解答:
集资诈骗罪跟非法吸收公众财产罪

导语:在经济活动中,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两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金融犯罪。它们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公众的财产利益。本文将对这两种犯罪进行深入剖析,以便公众更好地了解其特征和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集资诈骗罪概述
集资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该罪具有四个鲜明特性:非法性、公开性、诱惑性和社会性。
非法性指行为人未经相关部门审批,擅自以合法商业为掩饰进行集资。公开性体现在行为人通过电视、网络、报告会、传单以及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集资信息。诱惑性则是行为人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参与。社会性则表明该行为面向的是广泛的社会公众群体。
集资诈骗罪的刑罚依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根据犯罪数额和情节的不同,量刑幅度从三年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详解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该罪同样具备四个特征: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和社会性。
非法性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借用合法经营形式吸收资金。公开性指通过媒体、推荐会、传单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利诱性体现在行为人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社会性则是指向社会公众及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刑罚根据犯罪数额和情节的不同,量刑幅度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十年有期徒刑不等,并处罚金。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两罪的区别与联系
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在行为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在主观故意、筹集资金的目的和用途以及刑罚上存在明显区别。
主观故意方面,集资诈骗罪的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明白集资诈骗罪跟非法吸收公众财产罪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泰豪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