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解释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解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详细解释

一、立法背景与目的

立法背景

为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解决机制,及时制止和纠正侵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违法行为,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我国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该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是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法律保护和规范的重要举措。

立法目的

此法旨在公正、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它不仅明确了调解仲裁的范围和程序,也为农民提供了法律途径来解决土地承包中的矛盾和问题。

二、调解仲裁的范围

纠纷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规定的调解仲裁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发生的纠纷;因收回、调整承包地发生的纠纷;因确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以及因侵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的纠纷等。这些纠纷既涉及家庭承包,也涵盖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情况。

特殊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因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补偿发生的纠纷,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这类纠纷通常需要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

三、调解仲裁的程序

申请与受理

发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时,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请求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等组织调解。若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县(区、市)的土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申请仲裁时,当事人需要递交仲裁申请书,并提供相应的证据和证据来源。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在收到申请后,会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仲裁过程与裁决

仲裁过程应当开庭进行,除非当事人双方书面同意不开庭。开庭可以在纠纷涉及的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或者村进行,也可以在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所在地进行。仲裁庭会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裁决,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规定时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全文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是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法明确了调解仲裁的范围和程序,为农民提供了有效的法律途径来解决土地承包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该法的实施,可以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无论你的行为是对是错,你都需要一个准则,一个你的行为应该遵循的准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你的行为举止。了解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法解释,泰豪律网相信你明白很多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