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法加班费计算规定
- 注意事项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劳动法加班费计算

加班费作为劳动者在超出正常工作时间后所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其计算方式受到《劳动法》的严格规定。本文将详细介绍《劳动法》中关于加班费计算的相关规定,以帮助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权益,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合规指导。
劳动法加班费计算规定
一、加班费计算的基本原则
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加班费的计算原则如下:
1. 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
2.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
3. 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二、加班费的具体计算方法
在计算加班费时,需明确月工资、月计薪天数以及加班小时数。月计薪天数通常为21.75天,计算公式为:(365天-104天法定节假日)÷12个月。以下是不同情况下加班费的具体计算方法:
1. 平日加班:小时加班工资=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150%。
例如,某劳动者月工资为6000元,平日加班2小时,则加班费为6000÷21.75÷8×2×150%≈103.45元。
2. 休息日加班:小时加班工资=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200%。
例如,某劳动者月工资为6000元,休息日加班4小时,则加班费为6000÷21.75÷8×4×200%≈275.86元。
3. 法定节假日加班:小时加班工资=月工资÷21.75÷8×加班小时数×300%。
例如,某劳动者月工资为6000元,法定节假日加班2小时,则加班费为6000÷21.75÷8×2×300%≈165.52元。
三、加班费计算基数的确定
关于加班费的计算基数,法律并未作出统一规定,一般由地方性规范或劳动合同约定。司法实践中,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 劳动合同约定优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但约定的标准原则上应为员工每月的固定工资收入。
2. 无约定时按法定执行:劳动合同未约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的,可按劳动者正常出勤月工资的70%计算,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此外,对于实行结构工资制的企业,加班费计算基数应包括基本工资和岗位工资,而奖金和津贴、补贴等福利是否纳入计算基数,则需根据劳动合同或地方性规范来确定。
注意事项
1. 保留加班证据:劳动者应妥善保留加班证据,如考勤记录、加班审批单等,以备不时之需。
2. 及时维权:如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应及时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了解地方性规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等相关规定可能因地区而异,劳动者在维权前应了解当地的相关规定。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劳动法加班费计算的信息了解不少了,泰豪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