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其立案金额标准是司法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若价值达到一定标准,将触发立案追诉。具体而言,这些金额标准包括“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及“情节严重”等多个层级,通常分别对应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以及二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价值区间。当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还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幅度内确定更为细致的执行标准。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立案金额标准 (一)

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的,可立案。
若在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再次实施相同行为,亦可立案。
若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涉及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等特定对象,即使金额未达三千至一万元标准,也应立案。
若掩饰、隐瞒行为导致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不论金额大小,均应立案。
若实施其他妨碍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的行为,金额未达三千至一万元标准,也可能构成立案条件。
对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罪,最高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则可能面临三到七年的有期徒刑。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立案标准 (二)
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立案标准包括犯罪数额标准、主观明知标准、行政处罚后再犯标准、其他情节严重情形。具体情况如下:
1、犯罪数额标准
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总额达到十万元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十次,或者三次且价值总额达到五万元的。
2、主观明知标准
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
3、特定情形标准
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的,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的。
4、行政处罚后再犯标准
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
5、其他情节严重情形
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重大损失无法挽回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严重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予以追究的。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追诉标准如下:
1、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的,应当定罪处罚。具体数额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
2、行政处罚后再次犯罪
一年内曾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的,应当定罪处罚。
3、特定犯罪对象
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的,应当定罪处罚。
4、妨害司法机关追究
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损失无法挽回的,或者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进行追究的,应当定罪处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正常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收益的活动。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的立案准则 (三)
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法定立案标准包括: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收益价值在3000元至10000元者;
一年以内因犯此罪受过行政处罚后再次实施该行为者;
掩饰、隐瞒行为导致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获,且造成公共财产损失无法挽回等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
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认定 (四)
答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数额的认定包括基本数额标准、情节严重的情形、主观明知的认定、次数的认定。具体情况如下:
1、基本数额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违法所得五千元的,应当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
2、情节严重的情形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价值总额达到十万元的;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十次,或者三次且价值总额达到五万元的;
(3)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系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价值总额达到五万元的;
(4)掩饰、隐瞒行为致使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处,并造成公私财物重大损失无法挽回或其他严重后果的;
(5)实施其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严重妨害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予以追究的。
3、主观明知的认定
在认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时,需要证明行为人主观上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对于明知他人从事非法活动而提供帮助中的明知,即行为人是否存在犯罪主观故意,需深入剖析。
4、次数的认定
掩饰、隐瞒的次数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来认定。一般来说,认定为一次掩饰、隐瞒,必须是一个独立行为,包括独立的主观故意,独立的掩饰、隐瞒行为,以及独立的行为结果。
掩饰隐瞒犯罪的立案标准:
1、犯罪所得及收益金额
根据司法程序所规定的标准,对于掩盖或隐瞒犯罪活动所得涉及的案件,如果涉案金额在人民币3000元至10000元之间,即可构成此罪。若涉案金额超过人民币30000元,或者存在多次掩饰、隐瞒犯罪活动所得的行为,则视为情节严重,将面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
2、行为历史
若行为人在上一年度内因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行为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相同行为的,即使涉案金额未达到3000元至10000元的标准,也可构成此罪。
3、犯罪所得类型
若所涉财物涉及电力设备、交通设施、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军事设施,或者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等,即使涉案金额未达到标准,也可视为构成此罪。
4、行为后果
若掩饰、隐瞒行为导致上游犯罪无法及时查获,并造成公私财产损失无法挽回,或者实施其他妨碍司法机关追究犯罪的行为,同样可被认定为构成此罪。
5、主观明知
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为人知道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时,就应当认定其主观上是明知。
掩饰隐瞒犯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妨碍了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的追究和赃物的追缴。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行为。这些行为旨在掩盖犯罪所得的来源和性质,使其表面合法化。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掩饰、隐瞒。如果行为人确实不知道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则不构成本罪。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隐瞒罪,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泰豪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