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哪部法律或规定

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哪部法律或规定

###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主要法律依据

一、引言

经济犯罪作为一类严重危害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犯罪行为,其立案标准的确定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公私财产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哪部法律或规定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二、主要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我国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基本法律,其中包含了多种经济犯罪的罪名与刑罚规定。例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等,均在《刑法》中有明确的定义与刑罚标准。此外,《刑法修正案(十一)》和《刑法修正案(十二)》等也对部分经济犯罪的条款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为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明确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刑事案件从立案到审判的全过程。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刑事诉讼法》为立案程序提供了法律保障,确保案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进行处理。例如,它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立案管辖分工,以及立案审查、决定立案等程序性事项。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

该规定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的具体标准。其中,详细列出了多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合同诈骗罪等。这些标准为公安机关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确保了立案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立案标准的多样性

经济犯罪案件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案件立案标准各异。例如,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根据诈骗金额的不同而有所区分,职务侵占罪则根据侵占金额的大小来确定是否立案。这种多样性的立案标准体现了法律对不同类型经济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保障,确保了案件的依法处理和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秩序。在经济犯罪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这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打击经济犯罪、保护公私财产权益。

经济犯罪立案后如何撤销,怎么规定的? (一)

贡献者回答经济犯罪立案后的撤销方式及相关规定如下:

一、撤销方式

报案错误:如果报案后发现是错误报案,可以撤回报案。自行处理:在公安机关受理、立案前,如果案件已经自行处理,可以撤销报案。公安机关处理:一旦公安机关已经受理案件,将由公安机关进行查证,报案人无权要求撤销案件。公安机关会根据查证结果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

二、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撤销案件作为一种可能,本质上是通过立案后的一系列侦查工作对立案时的“认为有犯罪事实发生”的判断进行“否认”。这种“否认”需要有相应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经侦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二)

贡献者回答经侦立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如下:

1、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分子有犯罪事实的;

2、犯罪分子涉嫌的犯罪数额、结果或其他情节,达到经济犯罪案件的追诉标准时;

3、该案件的受案范围属于该公安机关管辖的。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八条法律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决定不予立案后又发现新的事实或者证据,或者发现原认定事实错误,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及时立案处理。

经侦大队立案后到结案的时间是怎样的

1、一般情况下经侦大队立案三个月结案。

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

2、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法院批准。

关于经济犯罪刑事案件是否立案的期限 (三)

贡献者回答根据《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当公安机关接到有关经济犯罪线索的报案、控告、举报或自首时,会进行初步审查。通常情况下,公安机关需在七天内决定是否立案。然而,对于那些情况较为复杂或涉及重大经济犯罪的线索,县级公安机关的负责人有权批准延长立案审查的时间。这种情况下,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天。

对于极其复杂且涉及重大经济犯罪的线索,地市级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则可以批准进一步延长立案审查的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六十天。这一规定旨在确保公安机关在处理经济犯罪案件时能够全面、细致地调查,确保司法公正与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立案审查期限的延长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以保证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同时,这一规定也体现了公安机关在打击经济犯罪过程中,对案件复杂性和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通过上述规定,公安机关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对经济犯罪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并做出是否立案的决定,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案件处理的效率,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延长立案期限至60日法律依据 (四)

贡献者回答法律主观: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 经济犯罪 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对涉嫌经济犯罪线索的报案、控告、举报、自动投案,不论是否有 管辖权 ,都应当接受并登记,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办理,不得以管辖权为由推诿或者拒绝。公安机关接受涉嫌经济犯罪线索的报案、控告、举报、自动投案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并在七日以内决定是否 立案 ;重大、疑难、复杂线索,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或者跨区域性的线索,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以再延长三十日。上级公安机关 指定管辖 或者书面通知立案的,应当在指定期限以内 立案侦查 。人民检察院通知立案的,应当在十五日以内立案侦查。

法律客观: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接受涉嫌经济犯罪线索的报案、控告、举报、自动投案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并在七日以内决定是否立案;重大、疑难、复杂线索,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以延长至三十日;特别重大、疑难、复杂或者跨区域性的线索,经上一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立案审查期限可以再延长三十日。 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或者书面通知立案的,应当在指定期限以内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通知立案的,应当在十五日以内立案侦查。

公安机关经济犯罪立案原则 (五)

贡献者回答根据相关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非国家公职人员在收取贿赂金额达到五千元人民币时,即构成经济犯罪;

若为了谋求不当得利而向公司、企业或其他机构工作人员提供财物并达到个人贿赂一万元人民币,或是单位行贿价值超过二十万元人民币,将依法得到立案和起诉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泰豪律网希望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哪部法律或规定,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