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阮大铖文采出众却是个人人唾骂的奸人 (一)

诗人阮大铖文采出众却是个人人唾骂的奸人

最佳答案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势大。他著有很多戏曲流传至今,论戏曲,在安徽无人可以与其比肩。出了戏曲外,他还十分擅长作诗,所以后世在提起他的时候,常称为诗人阮大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阮大铖流传后世的诗集有《咏怀堂诗集》,这部诗集囊括了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这些诗词绝大部分是描写景物的诗,多取材于山间小道,草木虫鱼,细细品读,十分富有田园趣味。

如《雷塘》一诗,诗人阮大铖用十分通俗易懂的寓言描述了一副田园山水画。“雷塘无限白杨花”语言质朴平实,似一副白描,将池塘边的景色描述的活灵活现。还有最后一句“春锄争上玉钩斜”,运用拟人的修辞将画面瞬间变得立体起来。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阮大铖是极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寥寥数笔,就将田间池塘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郊居杂兴二首》也很能体现诗人阮大铖的风格,这也是一首田园诗。“随意采菱舟,夤缘洲渚傍。”此诗所描绘的是远离喧嚣的郊区有一处湖,叫做东湖,湖面上有采菱的少女,有迷人的湖风。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描述风景的诗,在诗的结尾,“刺多泥复深,采采中怀伤。:诗人用了感伤的笔调来强调劳动人民的辛苦。

总而言之,诗人阮大铖的诗歌造诣是很高的,他的诗歌涉猎广泛,寓意深刻,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阮大铖诗词作品

阮大铖,明末清初人士,籍贯安徽,但其具体出生地如今仍然是个疑问。因为阮大铖早期与阉党勾勾搭搭,后期又叛明投清,所以在历史上名声极坏。其出生地一说是桐城,一说是怀宁,因为阮大铖生平恶行太多,所以两个地方都不愿意承认他是自己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观。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奇观是很多奸佞之人,文采却不错。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阮大铖就是一个文采不错却品行一般的人,可谓是小人多才。阮大铖诗词作品虽然传世算不上太多,但是精品率却非常高,仅仅看阮大铖诗词作品,完全想不到他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收收录在《咏怀堂诗集》里,里面的诗词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田园诗,也有山水诗,还有些词是托物言志类型的。

阮大铖诗词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典十分繁多,从中可以看出阮大铖有着深厚的学识。他有一首比较著名的田园诗,叫做《园居诗》。该诗与陶渊明的《饮酒》有异曲同工之妙。“悠然江上峰,无心恬入目”读起来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都有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阮大铖早期的诗,看得出来,这时的阮大铖还寄情于山水之间,无欲无求。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阮大铖所处的明末正是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之上有派系斗争,民间有农民起义,边境还有满清虎视眈眈,阮大铖在这样的局面中没有把持住自己,所以落得了十分不好的名声。“我居向山曲,草树复纠互。”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阮大铖的矛盾心理。

阮大铖怎么死的

阮大铖,明末清初安徽人氏,其才华在明末是一绝,不仅仅擅长写诗做词,还精通写戏曲。可谓是个全才之人。不过阮大铖却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他的历史评价很差,当时人们提起他几乎各个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那么阮大铖怎么死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阮大铖早年学习十分刻苦,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聪慧与成熟。当时的私塾先生常常对人说,此子以后必定大有作为。果然如私塾先生所言,阮大铖几年后就考中进士,随后入朝为官。此后的阮大铖平步青云,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不可能死于非命,那么荣华富贵的阮大铖怎么死的呢

阮大铖怎么死的答案很快揭晓。阮大铖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当时的明朝已经积贫积弱,腐朽不堪。庙堂之上有东林党和阉党整日厮杀不休,庙堂之下,民怨四起,各地农民起义进行的如火如荼。除此之外,关外的满清也虎视眈眈。满目疮痍的明朝很快就被李自成推翻,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走投无路,上吊而死。朝野上下顿时群龙无首。此时的阮大铖也没了头绪。国破家亡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投降满清。

那时明军与清军在南京城厮杀数日,最后南京城破,在这时候投降,世人肯定难以接受。投降后的阮大铖不知羞耻,一路上给清军摇旗呐喊。后来清军攻打仙霞关,阮大铖也一同前往,年老体弱的阮大铖不堪舟车劳顿,病死在路上。

平日里很老实的一个人怎么犯了强奸罪 (二)

最佳答案性格的缺陷、生活的压力、内心的欲望,特别是法制观念的淡薄,都会诱发一个人犯罪。

但不管怎样,犯了罪就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刑法》

第四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第二百三十六条【强奸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二)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四)二人轮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真实历史中人人痛恨的奸贼,为何让现代人把他当爱国英雄崇拜? (三)

最佳答案秦汉时期,漠北草原上的匈奴人迅速崛起。匈奴骑兵骁勇剽悍,人数众多,“控弦百万,凭陵中夏”,屡屡南下侵扰中原,大肆攻城拔地,烧杀劫掠,给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威胁,成为秦汉两朝北疆最为严重的外患。

秦朝与汉朝与匈奴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激烈战争,秦朝蒙恬、西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众多名将,都曾重创匈奴,取得辉煌胜利。但游牧部族有个极为难缠的特点:骑兵机动性极强,见势不妙就退回到地广天宽、无边无际的塞外草原上打游击,因此直到东汉末年,匈奴势力依然存在。

东汉汉章帝与汉和帝在位期间,匈奴分化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接受汉朝和亲,向汉朝臣服,北匈奴却依旧桀骜不驯,继续与汉朝为敌。汉和帝永元元年秋七月,车骑将军窦宪主动请缨,要求出兵剿灭北匈奴。

窦宪带领“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南匈奴也派兵前来助战,加上“

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合计约将近4万兵力,浩浩荡荡出塞攻击北匈奴。在稽落山之战中,窦宪指挥汉军奋勇冲杀,“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窦宪“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收降匈奴八十一个部落“前后二十余万人”,取得空前未有的大捷。

战后,窦宪“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从此留下“勒石燕然”的千古英名,为害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匈奴人至此彻底衰落,一蹶不振。现代人读到这段历史,往往会把窦宪视为保家卫国的爱国英雄,崇敬不已。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邪自古同冰炭”从来都是人们的想象,人性的复杂程度让人难以言说。真实历史中的窦宪,在汉朝时却是人人痛恨的奸贼,祸国殃民,口碑极差。

窦宪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东汉大臣,因获罪被杀,窦家一度中落。但窦宪的妹妹容貌出众,在建初二年被汉章帝立为皇后。窦宪也从此翻了身,担任侍中、虎贲中郎将,“赏赐累积,宠贵日盛”,在窦皇后的庇护下狐假虎威,“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

窦宪骄横到哪种程度?他居然敢明目张胆低价强买沁水公主的庄园,沁水公主身为皇帝的妹妹却不敢吭声。汉章帝风闻此事,某次出巡时故意路过此庄园,询问左右庄园主人是谁,窦宪竟然暗中威胁皇帝身边的侍从,以至于无一人敢回答。汉章帝怒不可遏,痛斥窦宪“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但也最终只是让窦宪归还沁水公主庄园了事,并未加罪。汉和帝登基之初,母亲窦太后临朝听政,窦家更是权势熏天,窦宪位居太傅,“令百官总己以听”。他为人狭隘狠毒,“睚眦之怨莫不报复”,大臣韩纡与他父亲窦勋有过节,他竟然让门客斩杀韩纡,把首级摆在父亲墓前。窦宪击破匈奴后,威名赫赫,“权贵显赫,倾动京都”,野心膨胀不可抑制,他让亲信耿夔、任尚、邓叠、郭璜等人占据朝中要职,掌控兵权,天下各州刺史守将几乎都是他的门人,一时间“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宪俨然成了汉朝无冕之皇,汉和帝几乎成了傀儡。

窦宪贪财好利,横行不法,门下恶奴“依倚形势,侵陵小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横征暴敛,最为猖獗之时,“商贾闭塞,如避寇仇。有司畏懦,莫敢举奏”,窦宪势力已经成为威胁汉朝命脉的毒瘤,甚至一度计划杀害汉和帝取而代之。

好在汉和帝不是昏庸无能之君,他暗中积蓄力量,在永元四年一举铲除窦宪势力,赐死窦宪,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才就此走完罪恶一生。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人人奸的信息了解不少了,泰豪律网希望你有所收获。